首页 汽车 买车必看!对比 4 台主流车机系统,谁更好用?

买车必看!对比 4 台主流车机系统,谁更好用?

车机重要吗,是否应该成为我们购车时考虑的因素?

相比底盘调校和加速能力, 车机其实就像手机一样,随着硬件的逐步成熟,系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今年就买了好几辆车,加上公司同事,就凑齐了市面上四款讨论度很高的主流车机。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主流车机系统,发展成什么样了。

这四家里,有三家都是从手机圈一路厮杀进车圈,拥趸很多的品牌,所以希望大家多理性讨论。

而且因为这几辆车差价过于悬殊,加上实际用起来也都挺流畅的,流畅度这方面我们就不细讲了。

作为数码产品,车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对不同车型的适配也在变动,如果有漏掉的新功能也请大家帮我们在评论里补充一下。

OK,叠甲完成,咱们马上开始。

/ 6 分钟速通车机逻辑

车机评测的通常做法都是比界面「谁更好看」,但其实车机界面的 逻辑、理念,操作时是否有卡点,比界面的美观程度重要多了。

所以,第一个环节,我们还是决定先对比一下「谁更好看」。

在我们的内部投票里,华为得分是很高的,但一部分原因,是壁纸的功劳。它是唯一一个把壁纸作为最重要元素的系统。

小米和魅族得票也很高,他们有清晰的底栏和功能模块,还有一镜到底。

总的来说,车机界面元素 越简洁的确实更容易受到欢迎,配色干净的也会显得很高级。

这四家无论怎么比,被称为行业第一梯队,确实没啥问题的。

但是如果我们细看各家,把每一个按键提炼出来,就会发现,大家在信息密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面按键最多的是理想——光一个底栏就有18 个按键,而小米走的则是另一个方向,不仅按键数量不多,而且每个按键的尺寸也很大。

那到底是按键多,全部塞进一级菜单才够用,还是做减法,只放核心的功能呢?我们不妨看看传统汽车。

在 80 年代,传统中控台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车辆控制,到收音机娱乐功能 。

到了 90 年代后期,电子技术的发展,让座舱中多了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导航。

之后,随着屏幕尺寸的变大,实体按键也逐渐精简并整合到屏幕里。

所以,数十年沉淀和迭代后,车辆的中控都会不约而同的保留 「空调」、「车辆信息」,「导航」,「音乐」。

而眼前这辆车,就是来自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老三,在经过 45 年、7 次迭代后的版本答案。无论座舱怎么智能,其实都避不开如何处理这几个核心功能。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的判断,我们就用几种颜色来看看如何布局的。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小米,一旦启动之后,最重要的三个大窗口都留给了「导航」「车辆状态」和「音乐」。

空调则是放在了底栏,加上一个 app 按钮,如果你是从传统车过来的,那它的上手会非常平顺,几乎是最 “老人机” 的布局,不,应该说 “老司机” 的布局。

为了方便分类, 我们姑且把这种 “大按键”,称之为「卡片式」。

卡片式就是把按键虚拟化最好的代表,和小米驾驶者之车的理念很契合,甚至从虚拟化的同时,还可以花点钱,向下延伸出一个机械按键。

好用是真好用,但是开了几千公里,我膝盖也不小心被顶过几次。

而华为截然相反,它的底栏和手机一样,非常忠于对称的理念,这里面都是「空调」和「座椅」的设置,右边音量都感觉是为了对称而存在。

而最核心的车辆状态、导航和音乐,都降级到了跟 APP 一样,从底栏向上平行排列在了一起。

这两家绝对不止手机支架这点恩怨,从理念上,就完全是一组对立面:小米驾驶者之车,好好开车,华为车坐不开,大部分东西不需要设置,你需要什么功能,就点开哪个 APP ,我们姑且称之为「平板式」。

现在我们再来看理想,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是「卡片式」,但是元素非常多。

主屏同样三张卡片,但是它只用 1/3 块屏幕,就涵盖了小米绝大部分的功能,剩下的屏幕则是整合进了更详尽的导航、车辆信息和空调功能。

甚至在 MEGA 上,干掉了车门的解锁按键,整合到了屏幕里,整整 18 个按键,不愧是主打家庭,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甚至有三个按键其实是重复的。

虽然这样可以降低去二级菜单找功能的几率,但是也会增加需要判断的时间,我经常手忙脚乱的找按钮。

而对应之下,魅族其实更像是平板式,但显然没有那么激进,它的底栏完成了三项基本功能,导航则是以搜索框的形式放在了桌面上,甚至还延伸出了一个类似灵动岛的 “灵动底栏”。

虽然是平板式,但是桌面背景不是简单的壁纸,而是车控 + 实时天气,和其它 APP、车辆信息的快速入口。这几家里,我觉得魅族平衡的点还可以。

如果我们把车机的设计理念,做成一个坐标系,然后再回头看这四套车机,答案就很明显了。

我们觉得,当下,卡片和平板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随着车自动化的提升,车的很多按钮确实不太需要了,比如大灯、雨刷 这类需要频繁切换的功能。

智驾的出现更是让 “车坐少开” 成为一个大趋势,所以到最后,卡片式都会向平板式过渡。

小米在车辆启动前,会有一个全屏的 3D 车控界面。

而华为在最近几个版本里,也开始加入底栏自定义,桌面变成车控,甚至开始养狗了,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坐标轴中间靠拢。

造成「平板式」和「卡片式」差异的还有一点,华为和魅族的定位是类似的,他们是系统厂。

所以一个系统,要适配不同车型,既要考虑好用,又要考虑兼容,所以这两家都能在平板上快速切换几种模式,降低上手难度,同时尽可能保持一些动画的高级感。

而小米和理想,这种自己在造车的品牌,也可以根据 自己品牌的座舱来更好的把控界面上的元素。

当然了,以上这些只是我们静态体验的结论。一旦真开车,情况就复杂了:导航清不清晰,找歌方不方便,倒车时影像出来的及不及时,都变得重要了起来。

这几家倒是表现得都挺好的,但是家用车,最难处理的还是家务事。毕竟车有 5 个座,四个都是只坐不开。

如何用有限的屏幕,实现驾驶和娱乐的互不干扰,考验的就是各家 “分蛋糕” 的能力。

/ 驾驶和娱乐,如何平衡?

当我们把驾驶过程中,主驾需要的信息变成蓝色,把副驾看的信息标注红色,就会发现:

这里面最好的就是理想,别抢,这个屏幕全给主驾,用物理分屏的方式,给副驾再来一个屏幕,都别抢。你好好开车, 我好好看剧。

而大部分车没有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屏幕,比的就是刀法了。

这里面刀法比较好的,我们觉得是领克。

它的分屏逻辑更偏向驾驶,所有娱乐应用都会以手机屏幕尺寸 的小窗展示在屏幕一侧,不会遮挡导航信息,也可以手动调整显示位置。

而且,支持分屏的应用也是最多的,由于是四台车中唯一支持中控屏旋转向副驾方向的,它还支持用全屏方式播放视频。

而享界的分屏逻辑则更偏向副驾娱乐。

在已经适配车机的 APP 里表现很好,但如果连接手机使用第三方应用的时候,很多 APP 就会出现左右两条大黑边,很影响观感。

导航则变成了左上角的悬浮窗,成了一九分。在有 HUD 的车型上没问题。但如果像 S9 这种没有 HUD 的车,就需要手动切换前方的屏幕,来显示地图路线。

从主驾分配的蓝色比例不难看出,小米默认就是驾驶者之车,除了音乐全屏看歌词以外,没有什么互动,不能运行任何让副驾娱乐的项目。

但就像安卓平板遇到的问题一样,目前车机也有第三方 APP 适配的问题。

/ 应用适配,谁更丰富?

我们统计了各家的应用分布情况,并且对应用的类型做了分类。比起安卓、苹果 App Store 里动辄上万的应用数量,车机的 APP 就少的多了。

这里面华为和小米这种 “手机厂商” 的应用类型是最多的。从办公软件到有声小说再到儿歌和二游,应有尽有。这两家的车机甚至包含了 15 款以上的游戏。

MEGA 的应用虽然范围没有这两家这么广,但适配的都是偏常用的 APP。

而且像小红书、美团这类常用 APP,只有理想是为数不多专门给车机做了 UI 的适配和优化的,相信屏幕前的理想车主还能举出很多这种小细节。

而领克的 APP 数量相比就少了一些。不过它接入了支付宝的小程序,算是弥补了一些实用功能。

我们这里真的是不鼓励主驾行驶中使用 APP,甚至开车看电影的,这不光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也是对其他家庭的不负责。

我们这里仅仅来看大家生态的部署情况。

针对目前这种 APP 没有完全适配的情况,手机厂给出的过渡方案,就是和自家的手机进行应用的流转。

大家先猜猜,哪个手机厂家的支持最好?

是小米吗?小米连自家手机的体验,确实是有手机的这三家里的正数第三。

连上手机之后,小米的底栏会出现一个 手机投屏的按键,屏幕左侧则会出现一个和手机同尺寸的悬浮窗口。

但这个窗口在体验上,其实只是手机的镜像投屏,更像一个 虚拟的手机支架,和屏幕左上角 149 元的实体支架遥相呼应。

看来雷总为了卖支架,也是拼了。这点其实是和我们的预期差距很大。

享界和领克反而做的不错。

比如享界的“超级桌面” 则会在车机的应用列表里出现手机的 APP 列表,还能通过 NFC 实现手机应用的流转,绝大部分的安卓应用,都能在车机上打开。

手机也可以正常使用,和车机互不干扰。不过,不论横竖屏应用,它都会用类似投屏的全屏展示,很多应用存在观感很差的大黑边。但总体来说,还算符合预期。

领克连接手机后,APP 列表同样会在车机里显示,但领克做了单独的排版,逻辑更清晰,还能在手机上三指上划把应用推送到车机。

打开的竖屏应用,同样会遵从双窗口分屏和悬浮窗分屏的逻辑,不会影响其它内容的显示。而且它是唯一一家能在驻车状态下 玩横屏游戏的。

车跟手机融合,是手机企业下场造车、车企收购手机企业的原因。

但是很多人买车可是要开五六年以上的,哪个车企敢拍着胸脯说每年它的手机都是体验最好的?所以我更好奇的是,各家对于其他品牌的手机,能联动吗?

我们详细对比了这四辆车,各家宣传的对 “别家手机的支持” 其实都是投屏 + CarPlay/CarLink 层面上的方案。小米在支持的种类上确实是几家中最多的。

但要论体验上,毕竟是一个第三方的 “外挂系统”,体验肯定是不如车机这种深度适配的第一方系统的。

CarPlay 的体验,屏幕前的 “旧能源” 车主应该都懂,而 CarLink 虽然能实现 对手机的反控,但无论是 UI 的排版,还是和车上硬件的联动上,同样跟各家的原生系统差一大截。

可以说,在现阶段,在实际的体验上,如果不准备买个车企的手机加入全家桶,与其用别家手机 + CarPlay 的方案,其实不如试试连平板。

像小米、享界、领克都支持连自己的平板。相比连手机,平板的一个独特的体验是,可以在负一屏控制车上的空调、座椅、地图和影音播放,再加上能运行安卓应用,效果就很像是后排的一个独立的娱乐屏了。

但这三家中,魅族的平板连接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能像连接手机一样,在中控屏上显示平板的 APP 列表,用中控屏调用平板的算力打开 APP,同时后排的平板可以独立使用。我发现相比于用手机来解决车机的流畅度问题,平板其实是一个更终极的方案。

车上的 8155 刚出来多流畅啊,现在该卡还是卡,而车上芯片又是没法换的。如果能用平板的算力去承担复杂的娱乐功能,保证车机本身的流畅度,相对于手机,其实是更加无感,成本更低的互联解决方案。

/ 语音和自动化,谁更好用?

不过,对于使用体验的提升,不仅有 UI 的设计和应用的适配,还有另一个近几年车厂大力宣传的点,人工智能。

其实汽车在 AI 上 比手机激进很多,想体验 一线的 AI,只能买车。很多手机今年才上 AI,而在车机上 ,其实很早就有 AI 了。

只要没有 “乘客在睡觉”、“语音尴尬症” 之类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助手确实能让你少动手。我们用升级的语料库 ,对四台车的语音能力做了摸底。

对于最基础的开窗、调温度、设导航,这些基本的车辆控制方面,四台车都能很流畅地完成。

而在进阶的分区对话、 车辆设置和一定程度的语义识别上,小米 对车辆设置的支持度是最高的。不过享界的语义识别,确实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同时有些问题,比如不支持查找目的地的充电桩。

另外,享界的语义识别确实有一定的优化空间,比如 S9,它是没有实体的手套箱开关的,我敢说 8 成的 S9 车主第一次开手套箱,都会出现打不开手套箱的情况。

最高阶的长指令、交互说明书和一些日常的闲聊上,则是理想、小米、享界这些 有大模型的车型的主场了。

三台车都能完美完成各种刁钻的弱智吧问题,理想同学甚至还能顺着这个话题和你调侃两句。

对于复杂的长指令,几台车也不在话下,只不过小米 完成任务时,喜欢说 rap。

而领克需要把语速放的相当慢才能识别,体感上更像是一个语音免唤醒。

而且这些车的车机里还自带一个交互说明书,像自动灯光怎么开啊,这类这些不会用的地方可以直接问,会有单独的弹窗教学。

而且,两家都有一个类似苹果快捷指令的功能,来让用户自己实现一些自动化脚本。

这方面理想毕竟做的早,确实是最成熟的,能用语音创建指令,还内置了一个交流社区,实在不会创建可以直接下载。

而领克和享界的基础逻辑和理想基本一致。

能实现一些常见的自动化,而小米的车机现阶段就完全没这个功能了。当然毕竟他们目前的 精力在纽北上,比起做 “人车家”,赛道才是真正的家。希望后续 能够跟进一下相关的功能。

/ 总结

最后,也是时候为这四台市面上的主流车机系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了。

小米的车机系统确实做到了极致的简洁,可以说这种卡片式的车机系统就是完全围绕着驾驶来做的,非常符合它运动型车的市场定位。

而随着未来的自动化越来越多,这种高度自动驾驶的场景下,华为的平板路线就会更有优势。

它其实是面向自动驾驶,这个各家车企公认的终极目标 来设计的一套 “一步到位” 的车机系统。先搭起目前的这个框架,然后再一步步通过 OTA 让它变得更好。

比如它在新款的 R7 上,已经加入了 底栏的自定义,和主屏幕的互动宠物了。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这套系统还是显得过于激进了。

反而是领克的车机 其实比我们预期中的表现更好。它其实是在平板思路的基础上,用卡片分屏的方式,结合了目前两种形态的优点。

再加上和手机 / 平板的联动,这套系统无论在综合体验上,还是多任务的分屏里,反而是四台车里交互、体验 综合最好的一部车机。

而理想是比较特别的一家,它的优势在语音和屏幕。由于车和车机是一起 打造的,因此更强调多屏幕之间的体验。但在我们的体验中,它应该 对主屏幕做一些减法,来提升驾驶中的操作效率。

但即使如此,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整个汽车市场上,就会发现,随着 自动驾驶 的发展和普及,车机的重要性 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以前我们在手机领域的标杆,是苹果,但由于苹果取消造车,而且特斯拉没有手机,因此在车机领域,可能我们自己就是标杆。即使放眼全世界,这四台车机 其实就是目前车机在四种形态的标杆。

关于作者: kejiwu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